在秦岭的大山中,有很多精美的老房子,我一律称之为“花门楼”。
这都是历经几百年岁月的老房子,布局严谨造型精美,如同遗落在大山中的一颗颗珠玉,令人赞叹。
这次在镇安,我又见到这样一颗珠玉,这就是云盖寺镇黑窑沟的刘家大院。
从云盖寺到黑窑沟的路很好走,途中还经过云镇水库,如同一湾碧玉藏在大山深处。
云盖寺是镇安有名的古镇,经济实力雄厚,从水库大坝望下去,景色很美。
沿着水库旁的路走不远就看到一个口袋公园,这里还有一个露营地。
大石头上有题字“黑窑沟村”,落款是陈彦,他是小说《装台》《主角》的作者,小说中还提过这个村子,黑窑沟村还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
黑窑沟村容村貌不错,沿着河道从三三两两的人家,一直到村委会跟前密集的房屋,青山绿水一直陪伴着。
抬头看,岭上的白云一直都在。
村里住的人不少,当然年长的居多,打招呼都很热情。
刘家大院就在村委会前面几十米的地方,有陕西省的文保碑。
背后文字说房子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(1812年),是以徽派建筑为主的清代四合院群。
建筑整体由7座“四水归堂”天井院及4条通道组成,现存主体为硬山墙砖木结构,灰瓦兽脊屋顶,青砖白墙辅以雕花门框、飞檐斗拱等徽式元素。
介绍说现存建筑保留多处匾额楹联,内容多涉及“耕读传家”等清代家族文化理念 。房子整体损坏严重,现在政府已经做了一些保护。
旁边这面墙上还有“高举***旗帜……”,那个特殊年代留下的文字还在。
这面用柱子支撑的墙是正门,灰瓦白墙,典型的徽派建筑,我在秦岭山里见过不少了。
刘家是清康熙年间从安徽太湖迁到陕西镇安定居,秦巴山区移民很多,有人研究现在这里还有安徽安庆口音。
就像这个门楼,如果出现在安徽歙县一带,风格一点儿都不违和。
下面的石刻好像族徽一样,旁边还有凤凰麒麟的图案。
房子已经残破不堪,大部分建筑遭破坏倒塌,成了危房。
资料显示这里曾经遭受两次兵燹匪祸,使刘氏家族元气大伤无力整修房舍。
原来我以为只有一个院子,没有想到走进去,这里越走越大,刘家大院建筑群由7个大型四合院4条进出通道组成,这是真的。
在建筑风格上,各个院落均为硬山墙砖木结构,灰瓦明撒,屋顶带兽脊,大门为石框石墩,正厅(堂屋)为四扇、六扇或八扇花格子门(俗称“股皮门”),青砖、白墙,雕梁画柱,飞檐斗拱,凸显典型的徽式建筑。
我对建筑是外行,就看热闹。从残破的梁架来看,这里的房子原来在建造的时候,是不惜功力的,用料用工是很舍得的。
资料说这里还是园林化的院子,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金桂古松,这些痕迹是一点儿也没有了。
我能看到的只有荒草杂树,残破的建筑构件。
新房子和老房子掺杂在一起,不过老房子早就成了堆放杂物的库房,新房子才是主人家居住的地方。
转了一圈,新房子的主人也都没在。
从这个院子转到另外一个院子,这个看起来比较完整,后来新建的房子没有被把原来的格局破坏。
典型是“四水归堂”格局,这个院子没有一个新盖的地方,所以已经残破的没有人住。
大门后中厅门头上后面阁楼有文字:“天理、国法、人情。”这应该是刘氏家族的家训。
资料上说刘家大院有很多牌匾,文字很多,有“乡饮大宾”“浮闾里”“中天婺焕”“玉润珠圆”“种地读书”“耕读传家”等,现在我看到的文字却不多。
往出来转,这个房子看起来是有人常住,算是保存比较完整了。
架子上是“万”字纹,门扇上的刻花,都体现当年主人的用心。
出来后聊天,才知道墙上有标语的也是老房子,不过改造的比较多。
主人刚好在门口,同意我进去看看。
进门就是“富贵福寿”的大红印制中堂,农具农作物在房子里摆着,但是房子原来的格局还是很完整。
从-旁边的偏门进去,里面就是一个完整的天井。
只是里面房子确实重新翻修过了的,而且是另外一家,和前面不是一家人了。
出来和村里的大爷闲聊,才知道刘家的院子“土改”是时候被分给四十多户从山里面搬下来的人家。
当时的黑窑沟也只有一百户人家,也就是说刘家大院安顿了当时村里将近一半的人家。
刘家大院确实被分的人家多,在里面转的时候,经常是一个院子里就有好几个门牌号。
我不知道大爷是否夸张,说刘家是个大地主,最有钱的时候,从云盖寺镇到县城的土地都是刘家的。
刘家还有后人,在旁边重新盖着新房子。
现在的老房子住的人很少了,一方面是保护,一方面老房子确实太残破,我见过很多地方不是放杂物就是养鸡鸭,杂乱不堪。
古民宅保护是个难题,花费巨大还产生不了经济效益,即使立了文保碑也有一些措施,随着风雨的侵蚀,这些老房子会慢慢的倒塌消失掉。
黑窑沟的天还是蓝蓝的,黑窑沟的白云也是白白的,据说上面还有一片叫做“迷魂阵”的地方,因为林深树密,人们常因不熟悉地形而迷失方向,故得名“迷魂阵”。
我们就不上去了,带着老房子的惊叹和遗憾,继续我们下一步的行程,请持续关注。
云水终南:信步荒野,访路探幽,乡俗俚语,负暄问道。走向山林乡野,探索身边美景,感受民情风俗
龙爵网配资,合肥配资公司,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