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在《你为什么学了一堆框架,还是不会分析问题?》文章中,我们阐述了框架与技能的逻辑关系,尤其是指出框架不是技能本身,而是“把技能落地的结构化工具”;要做好原因分析,核心是通过框架拆解“分解动作”,让抽象技能变可执行。
这篇文章重点说说分解动作,我经常培训,在讲问题解决方法论的时候,在原因分析模块内,我会讲自己构建的“四层次原因分析法”,教他人应用就发现一个问题,有的时候学员听得很懂,后期实操却迷茫,甚至陷入“生搬硬套框架”的教条主义。这种“听懂却不会用”的困境,本质上是所有方法论学习中“知”与“行”的脱节 —— 而破解这一问题的核心,正是我们要深入聊的“分解动作”。
我们再来透彻地阐述 “原因分析的技能” 与 “四层次原因分析框架” 的关系。
核心关系:“四层次原因分析框架”是“原因分析技能”的“分解动作”与“训练器械”
很多人止步于“看懂框架”,却未能“掌握技能”,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跳过了对“分解动作”的刻意练习(技能提升=方法论×刻意练习×练习量)。
“原因分析技能”本身是一个综合的、近乎本能的能力,就像“游泳技能”或“驾驶技能”一样。一个拥有此技能的高手,其思考行云流水,可能自己都说不清具体用了哪几步,但总能切中要害。
而“四层次原因分析框架” ,就是将这项综合技能拆解成一套任何人都可以学习、可以练习的“标准分解动作”。
“分解动作”如何对应?为什么它们比框架本身更重要?
如果只把四层次框架背下来(第一层切问题、第二层挖直接原因、第三层查系统、第四层探人因),而不练习每个层次背后的基本思考技能,那么框架就真的成了“纸上谈兵”。
下面我们来拆解,在每一个框架层次中,需要熟练哪些至关重要的“思考分解动作”:
第一层:拆解问题(What型原因)
核心分解动作1:MECE原则的应用
技能要求:不是知道“相互独立,完全穷尽”这个名词,而是能针对一个具体问题,快速在头脑中构建出多种分类维度(如流程、部门、时间、客户类型等),并判断哪种维度最有利于后续分析。
不练习的后果:切分出的问题要么重叠,要么遗漏关键,导致后续分析从一开始就走在错误的道路上。
核心分解动作2:公式化思维
技能要求:能将一个复杂业务问题,转化为“销售额= 客单价 × 客户数”这样的逻辑公式。这是一种将问题“数学化”、“结构化”的关键能力。
不练习的后果:分析流于表面,无法抓住影响问题的核心变量。
第二层:寻找直接原因(Why型原因)
核心分解动作1:提出假设
技能要求:基于有限信息,大胆地、创造性地提出“可能是由A、B、C等因素导致的”。这需要结合经验与发散思维。
不练习的后果:要么思维僵化,只能想到一两个明显原因;要么天马行空,提出的假设与问题毫无关联。
核心分解动作2:设计与实施验证
技能要求:知道如何为“假设A”设计一个验证方案——是需要查数据?做对比实验?还是现场观察?并能准确地收集和解读数据。
不练习的后果:分析停留在“猜”的层面,用主观看法代替客观事实,得出的“根因”根本站不住脚。
第三、四层:追溯系统与人因
核心分解动作1:5Why追问的“火候”掌握
技能要求:知道在什么时候该继续问“为什么”,什么时候该停止。能区分“直接原因”和“根本原因”,避免陷入无限追问的哲学问题,陷入“只追客观条件、不找可行动方案” 的误区,追问的关键是“向内找可干预的节点”—— 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时,思考“如何通过流程优化、能力提升让问题不发生”,而非纠结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。
不练习的后果:要么追问深度不够,停在“换保险丝”层面;要么追问过度,得出“宇宙大爆炸才是万物根源”这种无法行动的结论。
核心分解动作2:COM-B模型或杨三角的应用
COM-B 模型(聚焦“能力、机会、动机”三要素,用于拆解人的行为影响因素)或杨三角(侧重组织能力的“员工能力、员工思维、员工治理”)的应用。
技能要求:不是背诵模型,而是在面对“人的错误”时,能本能地用“是能力问题?机会问题?还是动机问题?”的框架去审视,将模糊的“态度不好”转化为具体的管理问题。
不练习的后果: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“员工不负责”,无法提出建设性的、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管理改进措施。
这两层分解的核心,是跳出“要么流程有问题、要么人不负责”的二元对立思维,关注“系统规则”与“人的行为”的互动关系 —— 既要通过流程管制降低风险,也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,最终形成“流程与人互补”的解决方案。
结论:从“收集框架”到“练习分解动作”
“报了很多培训班,掌握了更多框架,却无法提高业务技能”——其根源就在于:
学习者误以为“占有框架”等于“拥有技能” 。他们像收集武功秘籍一样收集各种框架图,却没有去扎马步、练拳脚(分解动作)。
“四层次原因分析框架”与“原因分析技能”的真正关系是:
框架是地图,分解动作是徒步训练。只看地图永远不会让你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野外生存能
框架是乐谱,分解动作是音阶与指法练习。熟读乐谱并不能让你弹奏出流畅的乐曲。
框架是“守”,分解动作是“守”的日常修行。没有日复一日的修行,“守”就只是空洞的形式,永远无法进阶到“破”与“离”的境界。
因此,要真正掌握原因分析的技能,就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四层次框架的宏观步骤,而必须沉下心来,针对每一个层次所依赖的微观思考技能(分解动作),进行大量、刻意、甚至枯燥的练习。
到这时,你便不会再困于“懂了很多框架,却不会分析问题”的初始困境—— 因为框架已从“需要背诵的工具”,变成了“融入思考的本能”,真正实现了从“占有框架”到“拥有技能”的跨越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龙爵网配资,合肥配资公司,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