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东风汽车博物馆的展柜里,一台1975年生产的EQ240军用越野车旁,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学子们正对照着洪晓先所著《我与东风共成长》的书页寻找细节。7月3日,"三线印记寻访团"专访了这位第二代三线建设者,揭开了二汽在技术突围中"知难行易"的创业哲学。
技术博览会的诞生
"当时有句话,二汽是全国基建行业的博览会。"洪晓先抚摸着书中老照片说道。作为从东北南迁的建设者后代,他亲历了二汽"集全国之力而用之"的特殊模式。首任厂长饶斌提出的"新技术引进"策略,使十堰汇聚了上海机床厂的铸造技术、长春一汽的发动机经验等顶尖工艺,1971年投产的2.5吨越野车,其气缸设计在同等排量下比一汽提升12%进气效率。
在供役处工作的岁月里,洪晓先和同事们创造了"质量前瞻工作法":将活塞磨损等难题分解为材料、结构、工艺三类,分别对接中科院金属所、清华大学机械系等机构联合攻关。这种"把复杂问题简单化"的思维,使EQ140民用卡车在1983年实现30万公里无大修的突破。
展开剩余61%军转民的技术长征
"军车像标准答案,民车却是开放题。"洪晓先向大学生们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:军用EQ240荷载波动不超过5%,而民用EQ140需应对从空载到超载200%的复杂工况。在1980年代转型期,二汽技术人员将航空领域的疲劳分析理论引入民车研发,独创的"阶背式"气门设计使发动机寿命提升3倍。
老人在书中特别记载了1986年的"材料革命":当引进的德国合金钢在国内冶炼不达标时,技术团队用"土法上马"——通过添加稀土元素改良普通碳钢,最终成本降低40%而性能保持90%。这些鲜少展出的创新故事,构成了他口中"比苦难更珍贵的建设智慧"。
给青年的创新锦囊
面对寻访团成员,洪晓先递出四把"技术钥匙":创新胆识、集体辩论、问题分解、知行转化。他特别强调:"三线精神不仅是吃苦,更是用智慧把'不可能'变成'操作手册'。"如今,这套方法论正在新一代汽车人手中延续——该校车辆工程学院近期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课题中,正是沿用这种"分层破解"思路取得突破。
在智能制造时代回望三线建设,或许正如洪晓先书中所言:最大的遗产不是厂房设备,而是那套在封锁中练就的"问题分解辩证法"。
发布于:湖北省龙爵网配资,合肥配资公司,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