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事审判庭 二级法官
薛清昭
今天是我来到南关法院的第4200天,回首望去,那条蜿蜒的轨迹始于2013年寒冬。从警蓝到法袍,从执行一线到审判台前,南关法院的多个部门,都曾留下我或深或浅的足印。一路辗转,一路思索,手中的法槌在职责间转换愈发沉重而坚定。
起点:警徽下的秩序基石(司法警察大队)
初入法院,我成为了一名司法警察。押解、值庭、巡逻构成了我的工作日常。执行押解任务时,被告人眼中闪过的恐惧与麻木,值庭时一丝不苟的安检,都在无声宣告:这里是正义的殿堂。驻院值守的五年,让我熟悉法院的每个角落。正是这些看似重复枯燥的巡逻守卫,构筑了司法秩序的坚实根基。
转场:烟火人间的是非曲直(民事审判庭)
民事审判庭,在这里接触到的多是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:一纸合同背后的商业诚信、一段婚姻破裂的情感纠葛、几尺宅基地引发的邻里争执、几笔养老钱牵扯的家庭矛盾……这些案件虽无惊涛骇浪,却处处是生活的考题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对八旬老夫妇为赡养费与子女对簿公堂的案件,庭审现场老人的辛酸无奈,让我意识到,民事审判不仅是法律条文的适用,更是对人间冷暖的回应。
最忙碌时,我同时为全庭四名法官承担法庭记录与辅助工作,大量的案件实践不仅让我掌握了民事审判的要点,更让我逐渐明白,民法的真谛在于用法律的逻辑化解生活的难题,让冰冷的法条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。
淬炼:纸上权利的“兑现场”(执行局)
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员额法官时,是在执行局。在这里,我真正体会到了“执行难”的分量。酷暑中蹲守被执行人行踪,寒冬里依法强制腾迁,抽丝剥茧查询银行账户、车辆房产……每一次执行行动都是对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。同时也深刻认识到,执行是司法公信力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让法律承诺转化为百姓手中暖意的最终保障。
砺剑:罪与罚的边界考量(刑事审判庭)
如今的我,是一名刑事法官。翻阅卷宗,每一起刑事案件都是一面镜子,照见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伤痕,在依法定罪量刑的同时,内心始终萦绕着“惩罚”与“挽救”的权衡。恶势力案件、涉众型案件的审理,更是对业务能力的严峻考验。在日复一日的案件办理中,我愈发敬畏法律、敬畏审判权力、敬畏人身自由——定罪量刑的尺度,不仅要考量事实与法律,更要考验我们对社会修复可能性的信念,这让我对“罪刑法定”原则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尘埃里的微光
从警队到民事,从执行到刑事,岗位在变,但内核始终如一:守护公正,定分止争,让法律成为可触摸的温度。基层法官的工作或许平凡,但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坚守,让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,而成为百姓生活中可触摸的温度。法徽在胸,前路仍长。愿以微末之力,守护这尘埃里生长的、照亮世道人心的光。
来源:长春南关区法院
龙爵网配资,合肥配资公司,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