绍兴乌干菜也就是霉干菜,也被叫做干菜,因为颜色所以得名乌干菜。
01
追溯起源
乌干菜制作与烹饪技艺的历史十分悠久,据说其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,南宋时期,随着京城南迁,绍兴也随之成为政治经济繁华,商业发达的城市。随着北方名门望族和百姓的南迁,南北风俗的交融,南北饮食文化也随之互通,“南料北煮”的情况越来越频繁。乌干菜在此时大受欢迎,陆游曾作诗《咸齑十韵》,“冻齑此际价千金”之句,可见当时人们对腌制菜的喜爱。
到了明清时期,更易被列为“贡品”,是当时绍兴的“八大贡品”之一,同时又是当时绍兴籍京官馈送同僚的常见的礼品。《绍兴市志》述其:“油光乌黑,香味醇厚,耐贮藏,食之能解暑热,清脏腑,消积食,治咳嗽,生津开胃。”
展开剩余66%02
地域特色
绍兴乌干菜,色泽乌黑,爽口下饭。对当地人来说,乌干菜就如同绍兴老酒一样,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。绍兴有句民谚:乌干菜,白米饭,神仙闻了要下凡,可见绍兴老百姓对乌干菜的情有独钟。在物物资十分匮乏的从前,乌干菜因为保存时间长,携带方便,而备受青睐。人们会在外出干活时带一些蒸过的乌干菜用来下饭。
《越中便览》记述:"乌干菜有芥菜干、油菜干、白菜干之别。芥菜味鲜,油菜性平,白菜质嫩,用以烹鸭、烧肉别有风味,慈溪人、绍兴居民十九自制。"当地人会用乌干菜做配料烧制其他各种菜肴,如干菜焖肉、干菜虾汤、干菜烧四季豆、干菜烤虾、干菜烤汤圆等,其中,干菜焖肉是传统绍式名菜,极具特色,被誉为绍兴“第一菜”,曾载入《中国菜谱》。
03
制作工艺
乌干菜的制作需要经过“种、割、洗、晾、堆、切、揉、腌、晒”等数道工序,原料不局限于芥菜、白菜、油得儿,多用“九仙芥”、“百脑芥”、“雪里蕻”。制时先将鲜菜洗净,晾至干瘪,再切去根,把菜堆闷数日,其中翻动一二次,待菜叶由绿变成嫩黄时,再进行腌制。可以整棵进行腌制,也可以切块后腌制。
将菜和盐放入盆中,用手搓揉,使盐与菜融合压上石头。待一周后腌菜上层表面出现微黄的泡沫,能闻到一股淡雅的鲜香,说明菜已腌熟了。再选一个晴天,拿掉石头,把腌好的菜卤汁挤干,进行晾晒,只需三四天,经风吹日晒,水份蒸发了,就变成色泽暗黄透红的干菜。找个坛子将它密封起来,经过一些时间的沉淀,香味会变得更加清香沉郁,经久不坏,随吃随取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
发布于:福建省龙爵网配资,合肥配资公司,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