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湖南(醴陵)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现场。
□肖扬
天有时、地有气、材有美、工有巧。
湘东的层峦叠翠间,有一座以釉色对话千年的城池。在这里,泥土经烈火淬炼而成玉质,水墨在素胚上凝结为永恒。
金秋时节,醴陵再迎盛会。
2025湖南(醴陵)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如约而至,站在全省发展的高度审视,醴陵瓷博会以其鲜明的特色、创新的路径与深厚的示范价值,向大家展示着人文与经济的至高和谐之美。
传承的魅力,不是将历史封存于展柜,而是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。
今日的瓷博会,形如一座流动的博物馆。一件釉下五彩瓷,不仅是“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磬”的物性之美,更体现了千年文明在当代的延续。
瓷博会精美的醴陵瓷器。
《周易》有言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而醴陵的妙见,在于深谙“器以载道”的奥义。这里的陶瓷产业,从未将自己局限于制造业的范畴,而是始终在器物之上,承载着人文的精神。
醴陵瓷博会以文化赋能产业,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可感知、可传播的品牌叙事。通过“春华秋实40年”陶瓷艺术作品展、非遗技艺现场演示等活动,让陶瓷从“器物”升华为“文化符号”,从“传统制造”跃升为“美学经济”。
这种将人文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的模式,使得醴陵陶瓷避开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沼,在全球化市场中开辟出独特的价值空间。
湖南,这片内陆的土地,正在通过瓷博会这样的窗口,向世界展示其开放的胸襟。醴陵构建的,不仅是一个产品的展销平台,更是一条连接古今、贯通中外的文化商路。瓷博会构建了线上线下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产销对接体系。
对内,通过“醴瓷优品全球直采对接峰会”等活动,精准匹配百余家陶瓷企业与国内外商超、电商平台、网红选品机构,推动供需高效对接。2024年,醴陵陶瓷进出口额达33.77亿元,“醴陵号”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全年发运标箱2.5万余个,彰显了其贯通内外的物流与贸易能力。
对外,瓷博会紧抓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机遇,积极拓展中亚、非洲、东南亚等新兴市场,推动醴陵陶瓷从“出海”走向“深耕”。目前,醴陵日用瓷已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,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。这种“内外兼修”的市场格局,正是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微观实践。
“湘粤非”铁海联运的班列,载着瓷器驶向远洋,也载着湖湘文化走向世界;线上线下交织的营销网络,既拓展了市场边界,也传播着审美价值。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在县域落地,需要具象的抓手。瓷器,就是湖南递给世界的触觉接口。这般以文化为内核、以产业为载体、以开放为姿态的发展模式,恰是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在县域层面的生动实践——因为我们看到:瓷器,这个曾经改变世界贸易格局的中国名片,今天依然在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。
县域经济最难的是“根留得住,叶放得开”。醴陵的实践,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样本。在这里,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不是两条平行线,而是相互缠绕、彼此滋养的藤蔓。
瓷博会外场。
陶瓷产业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,同时,文化又提升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海拔。
一方面,陶瓷产业直接带动近20万人就业,覆盖研发、制造、销售全链条,2024年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%,成为县域就业与增收的重要支柱。
另一方面,陶瓷文旅蓬勃发展,“捡瓷器、玩烟花、吃小炒、看大剧”成为醴陵文旅新IP。2024年,“来醴陵捡瓷器”话题全网曝光量超5亿次,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17.3亿元,助推醴陵跻身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。
瓷博会通过“陶瓷+”模式,将产业、文旅、消费深度融合,打造出“大吉大醴·好运在瓷”等潮玩活动,实现了从“节会经济”到“全域体验”的升级。这种“产业-文化-旅游-城市”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,为湖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样本。
我们深知,成就的背后,是难以量化的文化自信。产业因文化而更具魅力,文化因产业而更具活力。其深层意义,不在于成交金额的多寡,不在于参展人数的多寡,而在于它证明:在效率至上的商业逻辑之外,还存在一种更具持久价值的发展路径——那就是以人文精神滋养经济肌体,以商业力量传承文明火种。
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,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明表达。佛罗伦萨用文艺复兴定义了一个时代,景德镇用瓷器书写了千年传奇。今日的醴陵,正以瓷博会为舞台,演绎着人文与经济共舞的当代史诗。
窑火千年不熄,因为每一次燃烧都是新生。
醴陵瓷博会,不仅是陶瓷产业的盛会,更是湖南锚定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它以其文化厚度、创新强度、市场广度与融合深度,展现了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现代图景。
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的进程中,醴陵瓷博会的经验值得深思:唯有根植人文底蕴、激活创新动能、贯通市场脉络,才能实现产业与文化的双轮驱动,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龙爵网配资,合肥配资公司,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